胸腰椎骨折多为外力所致,前路内固定主要包括钉?板、钉?棍系统,分长、短节段。长节段指4个以上椎体的固定,多用于脊柱侧弯矫形;短节段为2~3个椎体的固定,常用于骨折及失稳性病变的治疗。
1 生物力学
实验表明,脊柱前、中柱不稳使用前路内固定可以明显增加脊柱在各个方向上的稳定性[1-3]。在前路与后路内固定器的比较研究方面,有研究显示Kaneda器械的固定效果优于后路Harrington和AO器械固定[4],但在扭转测试中存在不稳定表现,不如Steffee钢板[5]。在前路各种内固定器的比较研究方面,有人比较Kaneda器、Kostuick?Harrington器械(KH)、TSRH和Armstrong钢板(CASP)的固定效果,结果显示在扭转中Kostuick最佳,TSRH和CASP并列其后,KH不稳定明显;而在轴向负荷和屈曲负荷下,TSRH最好,Kostuick次之,CASP最差[2]。有关前路钢板固定还存在着不同的实验结果,特别是实验结果也存在差异,这可能与骨折模型的选择、临床操作规范程度以及植骨技巧等因素的差异有关。
目前,前路器械的材料主要为钛合金和不锈钢,强度和生物相容性比较好,钛合金还可以接受核磁检查。器械对脊柱的稳定性能除与材料强度有关外,其结构合理十分重要。前路减压及融合手术除达到减压目的外,还能恢复椎间盘及椎间孔的高度,重建胸腰椎稳定性。有研究表明,不管使用何种经椎弓根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远期矫正度丢失为一较难预防的并发症[6]。
前路植骨和内固定可为脊柱前结构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并使脊柱恢复足够的稳定性,从而为脊柱后路的短节段固定创造了十分有力的条件。前路椎体间融合与后路融合相比,椎体间较大的接触面及丰富的血供提供了更为理想的植骨床,因而融合术的成功率更高。当后路融合手术失败后,前路融合术往往成为更为理想甚至唯一的选择。
2 适应证
胸腰椎骨折脱位是应用前路短节段内固定手术最主要的适应证之一。对于胸腰椎而言,尽管目前对前路手术的指征仍然存在着激烈的争议,但多数意见认为前路手术应仅限于部分骨折脱位和爆裂性骨折。
其适应证为:
(1)椎体后缘骨折块向后明显移位导致椎管严重狭窄;
(2)椎体粉碎性骨折伴明显脊柱后凸;
(3)脊柱损伤后未能及时复位,经后路手术复位已无可能;
(4)后路手术后仍有明显椎管狭窄及不完全神经损害。
3 技术要点
3?1 患者体位 Ghanayem等[7]认为在前路内固定手术患者绝对侧卧位是必须执行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正确的螺钉角度、正确的螺棒方向。另外固定体位要有有效的辅助结构,以免术中被医生移动体位。
3.2 手术入路 胸腰椎前路固定主要有经胸入路、经胸?腹膜后入路(胸腹联合切口)、经胸膜外?腹膜后入路和腹膜后入路,切口选择要准确,否则暴露不佳,螺钉方向受切口边缘阻碍,导致钻钉倾斜、平行失衡,将影响器械固定效果。要充分显露病椎及其上下各一个椎体,尤其是椎体前缘要显露清楚,确保钢板固定在椎体侧方并偏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