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强直性脊柱炎
快速搜索

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理论是怎样的

2015年04月15日

强直性脊柱炎又名Marie-strümpell病、Von Bechterew病、类风湿性脊柱炎、畸形性脊柱炎、类风湿中心型等,现都称AS。AS的特点为腰、颈、胸段脊柱关节和韧带以及骶髂关节的炎症和骨化,髋关节常常受累,其它上海西郊骨科医院提供周围关节也可出现炎症。该病一般类风湿因子呈阴性,故与Reiter综合征、牛皮癣关节炎、肠病性关节炎等统属血清阴性脊柱病。

黄帝内经对痹病的概念、病机、病位、症状及鉴别、预后等均有较详尽的记载,是后世医家论痹、治痹之渊源。其中有关“肾痹”、“骨痹”的论述,颇多与现代医学之强直性脊柱炎相似之处,可以看作是祖国医学对本病认识的先驱。《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素问·逆调论》:“……是人者,隶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

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粟,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灵枢·经脉》云:“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此处踝厥是病名,“髀”指大腿,“病冲头痛”、“项如拔”、“脊痛”、“腰似折”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典型临床表现,而“髀不可曲”、“胭如结”类似强直性脊柱炎累及周围关节的症状。

《素问·痹论》说:“五脏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善胀”是“易强直僵紧”之义,腰下为“尻”,指骶尾骨,即骶髂关节部位;“踵”,指足跟;“脊”,这里特别指上部胸椎。“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是描述痹症日久不愈,反复发作,深入筋骨所出现的弓背弯曲畸形,与强直性脊柱炎晚期特征性临床表现极为相符。《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以上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部分有关腰背、骶髂关节部位疾病的描述,虽然不能认为它就是强直性脊柱炎,但其中包含着似该病的可能性。

依据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应属中医学中“腰痛”,“痹症”,“脊强”等病的范畴。在古代文献中有许多与该病相似的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开合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偻是指脊背弯曲的意思。脊柱为督脉循行之处,故也有人认为该病属督脉之病。如《灵枢·经脉篇》说:“督脉之别……实则脊强。”

中医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与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外感风寒湿热邪气,饮食不节等诸多因素有关。当病程日久,邪气闭阻,血行不畅,多出现血瘀之症状。临床常见寒湿痹阻,湿热痹阻,肾气亏虚,瘀血阻络证候。

寒湿痹阻证以腰骶冷痛,沉重,恶风寒,舌淡苔白,脉弦紧为主证,治宜散寒除湿,通络止痛,方用乌头汤合肾着汤加减,常用药有制川乌,桂枝,黄芪,茯苓,白术,干姜等。

湿热痹阻证以腰骶疼痛,伴发热,膝,踝等外周关节肿痛,或见目赤肿痛,口渴,舌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数为主证,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方用四妙丸加减,常用药有苍术,薏苡仁,黄柏,牛膝,金银花,土茯苓等。

肾气亏虚证以腰部酸痛,足跟痛为主证,偏阴虚者多伴口干,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沉细;偏阳虚者伴精神疲惫,肢冷畏寒,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治宜补肾为主,方用青娥丸加减,偏阳虚者可与右归丸合用,偏阴虚者可与左归饮合用。常用药有怀牛膝,杜仲,川断,补骨脂,枸杞子,山萸肉,女贞子,狗脊等。

瘀血阻络证以腰骶疼痛,疼痛夜甚,局部刺痛,舌暗,脉沉弦细为主证,治宜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方用身痛逐瘀汤加减,常用药有桃仁,红花,地龙,赤芍,川芎,乳香,没药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