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态度正确,在治疗过程中配合医生的治疗,按时吃药,按时就寝,对已经缓解的症状不放松,不放弃。佝偻病早期发现和诊断是防治佝偻病的关键。以往国内对佝偻病的诊断、分型、分期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体征、腕部X线片检查、静脉血钙、血磷、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测定,其中许多指标并非佝偻病的特异性指标,判定标准的掌握受主观和经验因素影响较多,掌握尺度很难一致,加之佝偻病早期表现多缺乏特异性,有时表现亦不明显,单纯依靠临床表现不易早发现、早诊断。
从佝偻病的病理生理、病理生化的改变来看,关键是成骨障碍,在成骨过程中要通过骨钙化的主要活性物质-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KP)的催化作用,才能使长骨不断生长。
儿童体内缺乏维生素D时,骨钙化不足,成骨细胞活跃,血BAKP水平上升,随着病情加重,BAKP水平不断上升,因而产生钙盐沉积减少,类骨组织增多。
骨样组织钙化障碍,成骨细胞代偿性增生功能活跃,导致BAKP分泌增多等一系列骨骼症状和生化改变。疾病恢复时,BAKP水平逐渐下降,因此它直接反映佝偻病的病期。
由于BAKP能真实地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与体内的钙营养状况及骨钙化程度,只有骨转化障碍时,BAKP才会上升,其改变出现早,先于X线片上的变化及临床症状和体形变化,且不易受体内代谢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