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西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于1867年即发表了外伤性肩峰下滑囊炎引起肩痛和运动障碍 的报道。
1872年,根据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盂肱关节以外的组织的炎症这一特点而将本病命名为“肩关节周围炎”。1907年,由于X线诊断技术的发展,发现了肩周钙盐沉积现象,因而有人提出肩周炎与钙化性滑囊炎有关。1910年,有人发现肩锁关节病变对肩臂活动的影响,从而扩大了对肩周炎认识的视野。此后,有人观察发现肩周炎患者不仅存在肩周软组织粘连,还同时存在盂肱关节腔粘连和缩小的变化。1920年以后,有人发现肱二头肌长头腱及其腱鞘的损伤与肩周炎的发病有关。1933年,有人提出喙突炎也是肩周炎的一个类型。1934年,有人把非损伤性肩痛症伴肩关节功能障碍者命名为“冻结肩”,并提出了肩周炎的分类法。1943年,有人经过手术探查认为肱二头肌长头粘连是肩周炎的病因,并称为粘连性腱鞘炎。
本世纪50年代,肩周炎的多病因学说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认为肩周炎的发病与自身免疫、内分泌紊乱、精神心理因素、颈椎病等有密切关系。60年代初,肩关节造影方法应用于肩周炎的研究。70年代后,B超、CT和 MRI等新技术也应用于肩周炎的诊断,为肩周炎的研究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