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颈椎病
快速搜索

颈椎病的病理性变化

2015年05月08日

201111

颈椎位于活动度较小的胸椎和头骨之间、其活动度较大,又需保持头颈部平衡,故颈椎和腰椎一样容易发生劳损,尤其以下部颈椎更易发生。由于颈部外伤、劳损或风寒湿邪侵袭,使颈椎间盘组织以及骨与关节逐渐发生退行性变,影响附近的神经、脊朗及椎动脉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其病变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

颈椎病的病理性变化

1.椎间盘变性。由于急性创伤或慢性劳损,而致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

(1)髓核脱水:颈推间盘纤维和骸液样基质逐渐为纤维组织和软骨细胞所代替,最后成为一个纤维软骨性实体而导致椎间盘变薄。这种病理性变化,开始的年龄(或时间)并不一致,大体上从30岁以后开始变化,50岁以后则更为明显。

(2)纤维环变性:纤维环20岁以后停止发育.开始发生纤维变粗和透明变性,纤维弹性减弱,而易于破裂。裂缝一般发生在纤维环的后外侧,髓核内容物可从裂缝向外突出。

(3)软骨板变性变薄:由于劳损、软骨板损伤或缺损使体液营养物质的交换减少,促使纤维环及髓核的变性。随年龄增大,变性扩展,破裂广泛出现,修复也同时进行。椎间盘缓慢地纤维化,亦相对增加了颈椎的稳定性。

2.椎体骨刺形成。由于颈椎间盘变性和颈椎间隙变窄,使颈椎体周围韧带松弛,椎体间活动度增大,颈椎的稳定性降低,而增加了创伤的机会。四周膨隆的推间盘组织推挤周围的骨膜与韧带(前纵韧带、后纵韧带),使之受到张力的李拉即可形成骨刺,加之病变间隙稳定性差,韧带、骨膜所受到的张力必须加大,骨刺更容易形成。

3.关节突及其他附件的改变。由于椎间盘脱水变薄,附近的组织如小关节囊、棘上韧带(项韧带)、前后纵韧带、黄韧带均有相应改变特别是黄韧带肥厚,临床上经常可见。

4.脊神经根或脊髓受压。脊神经根或脊髓由于受到颈椎及推间盘向前(后)外侧突出物的挤压,可发生炎症、变性以及血运障碍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颈段脊髓侧校接近前角灰质处有交感神经细胞,这种交感神经纫胞可与前角细胞混处,若颈椎病理改变刺激脊神经,可以产生与刺激交感神经相同的症状和体征。

5.椎动脉受压。推动脉从颈动脉上升,经颈椎横突孔向上进入颅腔,组成基底动脉。常受颈椎病病理改变如骨刺、椎间盘病变、动脉硬化,特别是骨刺的影响而引起同侧椎基底动脉的供血不足。此外、当颈椎间盘发生变性后,颈椎长度缩短而椎动脉则相对地变长。当推动脉本身畸形或有动脉硬化时,无论是颈部活动对它的牵拉,还是血流冲击作用,均可使之变长,产生折叠或扭曲而影响血液循环。

正常情况下,转头时员可使一侧椎动脉的血运减少,但另一侧椎动脉可以代偿,故不出现症状。在病理改变的情况下,因转头过猛或颈部挥鞭样损伤,或因拔牙、全身麻醉插管等均可使推动脉血液循环受到影响而产生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责任编辑:叉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