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骨折
快速搜索

骨质疏松骨折的防治

2015年05月08日

骨折为骨质疏松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主要为脊椎骨折、髋部骨折和桡骨远端骨折。1990年,Cummings[1]等估计美国和北欧绝经后妇女髋部骨折发生率为每年每10万人中有500人。我国上海秦惠敏等根据1325例老年骨折分析,50岁以下髋部骨折,每年每10万人中女性24例,男性59例,而51岁以上女性增至198例,男性为118例。

髋部骨折因其对生活质量的严重影响和巨大的经济开支而受到各国政府、社会和医生的高度重视,大批的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而长期以来脊柱骨折却被忽视。目前大量的临床研究已经证实,脊柱骨折是预测骨折危险的最重要因素,本文主要论述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发生率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作为最重要的临床指南NOF及IOF均指出,除低骨密度外,椎体骨折是更多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的关键。

美国Rochester地区1992年统计,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迅速增长,45岁以下的男女发病率不到0.2%,而85岁以上男性发病率为1.2%,妇女为1.3%,但实际发病率更高。根据X线照片统计,85岁以上的妇女脊柱骨折的发病率要超过50%,50岁以上的妇女终身有12次脊柱骨折者为25%。澳大利亚人群为20%,丹麦为20%,两国基本一致,英国则为9%。

在男性中发病率也是较高的,妇女和男性比为2:1。上面是根据Rochester方法测定调查的结果,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测量方法,其结果仍存在较大差异。目前,我国尚无准确的调查。

尽管我们对脊椎骨折有了较多认识,但由于医生缺乏这方面的培训和经验,仍有较多漏诊发生。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23%的妇女住院病例中,其常规X线胸片检查中发现有14%患者的脊柱有中度及严重骨质疏松性骨折改变,而放射科医生只报告了其中的50%。

我国李晨等[2]在1994年1月1995年1月,收治了176例老年腰背痛病例,年龄6185 岁(平均72.4岁) ,门诊首诊误诊率为47.7%(84/176),误诊的84人入院后经X线检查,其中82例有284个椎体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形,其中楔形改变195个椎体,鱼尾椎体65个,扁平椎体24个。上述情况说明我们真正对椎体骨质疏松改变的临床工作还没有很好地进行,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北京陈京报告125例腰背痛及老年骨折病人中,均经脊柱X线正侧片检查,结果有56.25%发现一个以上椎体骨折。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表现

腰背部疼痛

这是最常见的症状,开始为活动或劳累后疼痛,以后逐渐发展为持续性,以腰痛为主,有时背部、腰骶、腰臀及股后均可出现疼痛,但多不超过膝关节。疼痛部位广泛而不固定,此起彼伏,时重时轻。疼痛性质多为隐痛或酸痛,对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效果甚微。真正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在腰背痛的原因中只占10%。骨质疏松症引起腰背痛的机理甚为复杂,一般认为疼痛并非骨质疏松所致,而是继发脊柱结构改变所致。脊神经后支受到牵伸,引起脊神经后支性腰背疼痛,坐位时加重。

身高减低和驼背畸形

椎体主要为松质骨结构,骨质疏松的骨结构改变首先出现在松质骨,骨强度减弱,脆性增加。由于重力作用,可以多个椎体高度减低,导致身高高度降低。胸腰椎椎体亦可出现楔形改变而导致驼背畸形。身高的降低可由于多发骨折而发生,但不是唯一的。因为多发椎间盘的退变亦为出现身高的降低,故只有降低4cm以上才有意义。

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特点  日常生活中不需要较大外力作用即可发生;绝经期妇女多见,60~70岁发病离最高,可发生在一个或多个椎体;主要发生在胸腰椎;骨折首先表现为椎体水平骨小梁减少,椎体前缘皮质厚度减低,终板厚度改变,呈双凹形或楔形改变。

X线片评估方法

目前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主要通过X线片进行评估,因此,获得标准X线片是非常重要的。X线片的质量主要决定于以下三个方面:1、机器的性质及胶片的质量;2、照相技术员的水平;3、病人的正确体位。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分类方法很多,现介绍Genant半定量法。

Genant半定量法:椎体变形并非均由骨折所致,而椎体骨折则一定存在不同程度的椎体变形。Genant[4]采用肉眼观察X线片而不需测量椎体高度的半定量法,此法较为简便、实用。

标准侧位X线片上,如T4L4椎体的形态及大小正常,则为0级(正常);椎体高度降低26%40%和椎体投影面积降低10%20%,为Ⅰ级(轻度变形或Ⅰ度骨折);椎体高度降低26%40%和椎体投影面积降低21%40%,为2级(中度变形或Ⅱ度骨折);椎体高度和椎体投影面积降低大于40%,为3级(严重变形或Ⅲ度骨折)。0.5级称为"边界线",即椎体轻微变形,但没有达到Ⅰ度骨折的诊断标准。

提出0.5级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脊椎畸形的重视,即使是最轻微的变形。脊椎骨折的数目和骨密度值综合考虑可以预测再次脊椎骨折的危险性,而骨折变形的严重程度是预测非脊椎骨折危险的最可靠指标。Ⅲ度脊椎骨折的妇女再次发生骨折的危险性最大。多个椎体变形则意味着药物治疗的开始。

脊柱骨折与再骨折的关系  

骨量减少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骨密度检查是一项重要的预测骨折的检查。骨折在近几年被作为预测再次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它反映了患者骨结构的退变和骨强度的下降。脊柱骨折的出现,是预测再次骨折发生的最重要指标[5,6]。

脊柱骨折是最为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之一,同时又是发生再次骨折的重要预测指南。脊柱骨折作为再次骨折的高危因素已被很多学者所采用,及时发现脊柱骨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该骨折的存在说明骨微结构的改变及强度的降低,脆性的增加,对预测再次发生骨折是非常重要的。(包括脊柱的多发骨折及非脊柱的骨折)。

Gamero等指出,如骨密度低下则骨折的发生率将增加2.7倍,如有1次脊柱骨折发生,其髋部骨折发生率较没有脊柱骨折者增加2倍,再次脊柱骨折发生率增加5倍,1年内将有20%的病人发生再次骨折。某些调查指出,骨密度降低如同时伴有两个以上的椎体骨折,则再次骨折的危险性比没有骨折的病人(图1)将增加75倍。

在骨密度相同的情况下,有脊柱骨折的患者比没有脊柱骨折的患者在随后的1年中再次发生脊柱骨折的几率增加34倍,非脊柱骨折危险也增加1倍以上。以上发现说明在预测再次骨折发生的危险性时,结合骨密度降低和有无脊柱骨折,将更有价值。 

脊柱骨折对药物疗效的评价,是近年来发展的学科

骨质疏松的主要危害在于它造成的骨折。因此,治疗骨质疏松的目的除了缓解疼痛或增加骨量外,最重要的是要防止骨折的发生。骨密度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价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它更多的是代表骨的矿化程度,而椎骨骨折则作为另一个评价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效果的指标,它更多的是代表骨强度。

因此,在药物疗效的评估上,也需将两者结合,才能更为准确。研究发现,妇女在绝经后的最初几年中,单独补充钙不能降低脊柱骨折的发生率;而对于绝经5年以上的妇女,持续补充钙剂可以降低脊柱压缩性骨折的发生率,说明绝经后初期的骨质疏松患者,需联合补充钙剂和其他药物。

WHI(Women and Health institude, 2002)发表了雌激素替代疗法(HRT)预防绝经后妇女骨折的研究数据[7],16 000名平均年龄为63.3岁的妇女接受了0.625mg雌激素和2.5mg黄体酮治疗,与安慰剂治疗组比较,骨折危险性降低34%,脊柱骨折危险性降低34%。    因此,雌孕激素既可以增加骨密度,又能减少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Miller等[8]采用依替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1年的研究显示,脊柱BMD增加8%,髋部增加1%2%,脊椎BMD降低和有脊柱骨折病史等高危因素病人的脊椎骨折发生率降低。阿仑膦酸钠起效快,降低骨转换,增加骨密度,强化骨骼细微结构。

因此,在结构水平上改善骨强度,能够及早和更大程度地减少椎骨和非椎骨骨折。有研究显示使用阿仑膦酸钠治疗开始两年每日5mg,第3、4年每日10mg。治疗3年后BMD仅增加4%8%,但对于至少有一次脊柱骨折的患者新脊柱骨折、髋部骨折和腕骨骨折的发生率下降28%;对无脊柱骨折的骨量减少患者,骨折危险性降低14%。

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骨质疏松的治疗,大致可分为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

物理和康复治疗:物理治疗包括人工紫外线治疗和日光浴治疗法,通过促进体内活化维生素D3生成,达到促进骨矿化的目的。对已有脊柱骨折的病人进行康复治疗时,必须在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通过肌肉活动时产生对骨的压力,刺激骨的形成,防止畸形的加重。

经皮椎体成型术(vertebroplasty和kyphoplasty):经皮椎体成型最早由法国医生Galibert 将骨水泥注射至病损椎体治疗椎体血管瘤,取得成功后扩大至椎体肿瘤、骨髓瘤等疾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