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6
为配合功能锻炼和恢复,可选用中医中药.并根据骨折的不同时期,辨证施治。
⒈辨证施治
①初期(消淤退肿期):
伤后1—2周内,由于肢体内部筋骨脉络均受损伤,离经之血淤积不散、气血之道不得畅通,故疼痛剧烈,患部淤血肿胀,断骨征象显著,且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治宜活血化淤,消肿止痛。
方药:桃仁四物汤。桃仁25粒,川芍、当归、赤芍、制香附、丹皮、元胡各3g,生地、红花各2g。
②中期(接骨续筋期):
一般在伤后—6周,损伤症状改善,肿胀淤斑渐趋消退,疼痛逐步减轻,但淤阻虽消而未尽.断骨尚未连接,动则作痛。治宜和营生新,接骨续筋。
方药:和营止痛汤。赤芍、当归层、乌药各,川芎、苏木、陈皮、桃仁、乳香、没药、木通、甘草各6g,续断12g9。
②后期(壮骨壮筋期):
一般在伤7—8周以后.淤肿已消,断骨虽初步愈合而未坚实筋肉萎弱无力,功能尚未恢复。治宜补养气血.强壮筋骨。
方药:壮骨强筋汤。熟地12g,川芎、桃仁各6g,淮牛膝、当归、续断、补骨脂、骨碎补、炬自然铜各9g,制乳香、甘草、红花各3g。
⒉外用药物
①早期:外敷驳骨水、七匣散、消肿膏等。②中期:接骨膏和接骨散等。
③后期:主要采用药物熏洗,还可采用药水涂撩.如正骨水、扇香正骨水等。
全球医院网(www.qqyy.com)温馨提示:以上药物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责任编辑:叉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