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骨折
快速搜索

儿童骨折的诊断治疗

2015年05月30日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占肱骨远端骨折的16.9%,其发生率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属于Salter—Harris 1V型骨骺损伤,往往因为延误诊治而导致骨不连、肘关节严重畸形及功能障碍。

  [诊断标准]

  1. 肱骨外髁骨折多系间接暴力所致,一般认为,跌倒时,手部先着地。

  2. 骨折部疼痛、肿胀、压痛明显,有移位骨折可触及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3. 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分类分型]

  I型:骨折无移位或仅有轻度分离;Ⅱ型:骨折块有轻度侧方移位及小于450角的翻转;Ⅲ型:骨折块有明显移位及翻转,但仍在肱桡关节内;Ⅳ型:骨折块有明显移位及翻转,且完全脱出肱桡关节;V型:骨折合并肘关节脱位且可发生翻转移位。

  [治疗标准]

  1. 手法复位 肱骨外髁骨折属关节内骨折,因骨折线跨越了骺板,准确的解剖对位及固定以减少生长障碍的可能性是非常重要的。近1O多年来,由于对骨折(尤其为翻转移位骨折)的病理力学机制、复位固定途径、步骤的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的深入,涌现出了多种复位成功率高、疗效好、并发症少的整复固定方法。

  1.1 以伸肌总腱的牵拉为主的整复手法 臂丛麻醉或不麻醉下。使患肘处于半屈12O。~135。位左右,仔细触摸骨折块的关节面及外上髁于骺端,辨清移位方向和翻转程度,然后背伸腕关节,旋后、外展前臂,推送骨折块至肘后外方,并顺势矫正横轴旋转,接着在旋前内收前臂,强力屈腕下,向前、下推送骨折块或用力向下牵引屈肘,即可复位。该手法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1)在背伸腕关节、旋后外展前臂使伸肌总腱完全松驰,可轻易推送骨折块至肘后方较大间隙以利于复位。(前移翻转变成后移翻转);(2)强力屈腕、旋前内收前臂,使伸肌总腱紧张,牵拉肘后方骨折块,并利用肱桡间隙加大配以推挤或牵引屈肘的方法,使骨折块回位。

  1.2 以推挤按压等主动作用为主的整复手法 此类手法操作步骤较为多样,但整复要点均在于:根据骨折发生的机制。在摸清骨折片的移位翻转程度后,按照骨折的原始移位规律,逆损伤机制分别择用推挤、按压、捏转、牵引、摇晃、伸屈等不同手法进行复位。有三点挤压法:(1)以外翻骨折面(鹰嘴外侧缘lcm处)为第一点。在内翻、伸屈肘关节1 6O。~130。时,作向前、向内挤压。(2)以肘前外侧滑车端为第二点,在伸屈肘关节130。~90。时作向内向后挤压;(3)以肘前外侧骨折体部为第三点。在摇晃伸屈肘关节90 ~60。下,作向肘关节内后挤压,完成复位。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