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指下腰椎,尤其是L4-L5,L5-S1,L3-4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相应水平的一侧和双侧坐骨神经,血管或脊髓等组织引起的腰痛,并伴有坐骨神经放射病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病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而微循环障碍是许多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及表现。腰椎间盘突出症与机体是否继发患肢循环障碍关系密切。我们通过对6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法就前后下肢甲襞微循环变化情况的观察认为,微循环检测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是有客观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法治疗;甲襞微循环;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病历选择较为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共69例,其中,男42例,女27例,年龄在18岁-60岁之间,病程10天至10年,平均5年零5天。患者均经临床查体及CT确诊,其中腰2-3间隙7例,腰3-4间隙14例,腰4-5间隙18例,腰5骶l间隙6例,两个间隙以上者14例。所选病人均无心、脑、肝、肾及内分泌系统病史,就诊时查体血,尿常规,肝功,心电图及胸透均无异常。
1.2 方法
1.2.1 手法复位方法:视病人体型及患病视病人体型及患病节段手用斜板,后伸扳及定点旋转复位等态复手法,患椎复位成功后,可闻及咔嗒声,然后在复位的基础上,施以点、压、揉、推、按等理筋手法,隔日一次,5天为一疗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一周,均行微循环检测。
1.2.2微循环检测:患者取平卧位,足趾与心脏在同一水平,在18℃-28℃以观察室内静卧20min-30min后,采用徐州光学仪器总厂生产的WX-6型微循环观测仪,观察患足第二趾甲襞微血管的形态,流态及襻周状态等16项指标,采用田牛加权积分法。
1.3 结果:手法复位治疗后甲襞微循环各项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各积分值有显著差异(P<0.01)。积分越低为效果越好。
2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时,患者表现为腰部疼痛,活动受限,患肢疼痛,相应神经支配区肌力感觉减退和间竭等跛行等症状。引起上述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