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强直性脊柱炎
快速搜索

哪些是强直性脊柱炎(AS)的病理的改变

2015年04月15日

强直性脊柱炎(AS)病理的特征性改变是韧带附着端病(enthesopathy),病变原发部位是韧带和关节囊的附着部,即肌腱端的炎症,导致韧带骨赘(syndesmophyte)形成、椎体方形变、椎骨终板破坏、跟腱炎和其他改变。因为肌腱端至少在生长期是代谢活跃部位,是幼年发生(as)的一个理要区域,至于为何好发于肌腱端。病变最初从骶髂关节逐渐发展到骨突关节炎及肋椎关节炎,脊柱的其它关节由上而下相继受累。

强直性脊柱炎(AS)周围关节的滑膜改变为以肉芽肿为特征的滑膜火。滑膜小血管周围有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滑膜增厚,经数月或数年后,受累滑膜有肉芽组织形成。关节周围软组织有明显的钙化和骨化,韧带附着处均可形成韧带骨赘,不断向纵向延伸,成为两个直接直邻椎体的骨桥,椎旁韧带同椎前韧带钙化,使脊椎呈 " 竹节状 "。

(1)滑膜炎

滑膜炎是强直性脊柱炎受累关节最早出现的病理改变,显微镜下可见到炎变的滑膜组织增生肥厚,绒毛形成,小血管周围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这种炎变的滑膜组织可以释放炎性介质,造成关节肿胀疼痛;可以释放多种酶类,破坏关节软骨和骨组织,最终造成关节破坏。病变多由骶髂关节开始,逐渐向上侵犯腰椎、胸椎及颈椎。肩关节、颞颌关节、肋横关节、肋椎关节、胸锁关节、胸骨柄体关节、耻骨联合也常被累及。

(2)韧带、肌腱骨附着点的炎症

这是强直性脊柱炎带有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即在韧带、肌腱及关节囊附着部位发生无菌性炎症,炎症过程中生成的肉芽组织可破坏松质骨。在骨组织修复过程中,受炎症的刺激,骨质生成过多,新生的骨组织不仅填补了骨质缺损处,而且向附近的韧带、肌腱和关节囊内延伸,形成违带骨赘。这种有特征性的肌腱端炎症,多见于坐骨结节、跟骨结节、耻骨联合、髂骨嵴、股骨大转子等处。

(3)骨质增生和骨质融合

强直性脊柱炎的晚期,受累关节骨质增生日益明显,医|学教育 网搜集整理尤以关节囊和韧带的钙化或骨化十分突出,最终受累关节间隙完全消失,而发生骨性强直,这种骨性强直常发生的骶髂关节、脊柱及髋关节,较少发生于膝关节和踝关节,发生在脊柱的这种改变即形成X线片上竹节样变的病理基础。

(4)内脏器官病理改变

本病除上述骨关节的病理改变外,常有内脏和其它器官受累。患者可发生主动脉根部局灶性中层坏死,造成主动脉扩胀,主动脉瓣增厚,因纤维化而缩短,但不融合,这些病变可引起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病变累及二尖瓣前叶,可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偶见心包和心肌纤维化,组织学可见心外膜血管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和动脉内膜炎;主动脉壁中层弹力组织破坏,代之纤维组织,纤维化组织如侵犯房室束,则引起房室传导阻滞。临床上3.5%-10%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表现出心脏异常。

随着病变的进展,关节和关节附近有较显著的骨化倾向。早期韧带、纤维环、椎间盘、骨膜和骨小梁为血管性和纤维性组织侵犯,被肉芽组织取代,导致整个关节破坏和附近骨质硬化;经过修复后,最终发生关节纤维性强直和骨性强直,椎骨骨质疏松,肌萎缩和胸椎后凸畸形。椎骨软骨终板和椎间盘边缘的炎症,最终引起局部骨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