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25
在颈椎病人中会出现各类症状表现,其每一种表现都具有特定的临床体征,故此临床上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与脊髓型。颈椎的结构较为复杂,在骨铬各部分组合中,血管、神经等组织又潜入它的边缘与结构中。因此骨能关节的病理变化必然波及到这些组织,使其受到刺激与压迫,出现病人所感觉的症状与医生所查到的临床体征表现。对颈椎病病理变化的认识,必须从颈椎骨路、关节结构、椎间盘组织进行查源分析。
1.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
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是颈部健康的一种标志,颈椎所富有的生理前凸是颈椎生理力学的需要,它可以使椎体的排列保持所需的生物力学承重与运动的变化关系。具有增强椎间弹性,加强椎间关节稳定,保护维持正常的椎间孔等重要作用。生理曲度的改变,可以继发椎体中各结构的变化,使颈椎生物力学特点受到影响。反之椎间盘、椎体的退行性变、工作体位等又可导致颈椎的生理曲度发生改变,二者成相互影响关系。在颈椎病中,生理曲度的变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约70%的病人都会发生这种改变,成为颈椎病病理变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2.颈椎间盘的退变
颈椎间盘的原发病理改变:为椎间盘自身的生理退行性变。人体岁以后椎间盘髓核中的水分逐渐减少,弹性降低,纤维环出现裂隙使脆件增加,继而可出现椎间盘向外后膨出,破裂和突出。退行性变中 由于水分减少,椎间盘厚度降低,椎间隙变窄等因素,直接波及了椎体j各结构组织的变化,出现一系列的病理改变。
继发病理改变:退行性变的椎间盘由于耐受力降低,当椎间i盆受到头颅重力及头脑间肌肉牵拉时,变性的椎间盘可以发生局部或大部向外突出,相应使椎间隙变窄,关节突关节结构失稳而发生重叠、错位、椎间孔的上下径变小等一系列椎体关节结构的变化。
3.椎体骨质增生
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椎间关节的稳定受到影响,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发生松弛,使椎体的异常活动加大,椎间关节在不平衡运动下的牵拉,韧带发生充血、水肿及关节间隙内的血肿。血肿的后期机化,使韧带发生钙化。同时椎间关节结构在不平衡状态下的长期运动磨损,导致了骨关节面的增生。根据颈椎生物力学的特点与日常工作颈部所置的姿势位置,骨质增生多发生于颈椎5—6,其次为颈椎4—5与6—7。骨质增生多发生于椎体前缘、后缘、钩状突、椎体小关节突部位。
一般椎体前缘的骨质增生多无症状表现,但增生的过度生长会贯通上下椎体形成骨桥,致使椎间的活动范围受到影响。椎体后缘的骨质增生可刺激神经根,严重的增生可突入椎间孔,造成神经根的压迫,因而出现颈痛伴手臂的放射性麻病症状。钓状突的增生。可刺激挤压推动脉,造成推动脉供血不足,出现头部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小关节突的增生,可使椎间小关节稳定失调,发生偏歪、错缝,频繁发生颈椎小关节紊乱,出现颈部偏斜活动受限的情况。(责任编辑:叉叉)